长三角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两山”理论的策源地。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牢记嘱托,破除区域行政壁垒,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打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欧博体育官方网站,并依托生态共保联治,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欧博体育官方网站
安徽以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为目标,主动靠前,顺势而为,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为构建绿色美丽长三角贡献自身力量。
新安江是皖浙人民的母亲河,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安徽一直把新安江生态补偿和环境联防联控作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自2012年以来,通过多轮生态保护补偿,新安江水质持续改善,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吨干净水。
黄山市通过系统谋划,设立了市级领导小组及专职机构,全面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防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流域保护治理网络。2023年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P值为0.81,连续十二年优于考核标准。“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20个流域(河段)、21个省级行政区复制推广。
今年“五一”假期,黄山市西溪南古村落游客量和车流量“爆满”突破了临界值,引发了国内各大媒体的报道和关注。
西溪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志明认为,西溪南村的“爆火出圈”离不开黄山市践行生态保护和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村域内丰乐河进行了生态治理,农村污水也得到有效处理。文旅业生气蓬发,带动村民每户增收万元以上。”吴志明说。
当前,黄山市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与生态相融合的“景区村庄”,与杭州市共同推进杭黄世界级生态文旅廊道建设,全力实现生态价值“变现”,努力从“共护”迈向携手“共富”。2023年,黄山市旅游收入743亿元,较2019年增长12.68%。
近年来,国有资本向清洁能源、新材料等绿色环保产业集中成为趋势潮流。安徽省属企业和中央在皖企业推“新”逐“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与地方政府深入合作,建成了一批大项目、大产业,有力带动经济“含金量”和“含绿量”不断提升。
池州市东至县石灰石和白云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质优量大,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的非金属矿产地。目前,该县与安徽省交控集团联合打造的总投资119亿元的“矿廊园港”一体化项目正在加速推进。“项目建成后,将采取无边坡、无废石、无采坑的绿色矿山开采模式,加快带动全县矿业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成为长三角非金属新材料产业与研发中心。”东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暨矿业绿色发展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胡忠诚说。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2023年安徽省落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1350个,总投资额达11867.31亿元,为长三角持续输送“绿色能量”。从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高空俯瞰,群山环抱间的国网新源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华东电网输送“绿电”,安徽绩溪抽水蓄能电站容量180万千瓦,平均年抽水电量为40.20亿kW·h,发电量为30.15亿kW·h。该蓄能电站既能配合火电机组运行,实现华东和安徽电力系统节能减排,又可承担华东电网和安徽电网的调峰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任务。
苏浙皖三省水系相通,交界河湖既有上下游关系,也有左右岸、干支流关系,由于地理、行政、责任划分等多重因素叠加,加强三省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尤其紧迫,这不仅关系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直接影响毗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宣城市是安徽省唯一与江苏、浙江都毗邻的城市。宣城市从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建设入手,积极与周边毗邻城市签订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协议。具体做法有:通过实施《梅溧河水体达标方案》,宣城市与江苏省溧阳市共同完成郎溪县梅溧河梅渚段和溧阳市洪桥河清淤工程,推进沿岸改造项目及水产、畜禽养殖的退出和治理;与南京市共同实地查看水阳江水碧桥、管家渡、胥河落蓬湾断面水质状况及污染隐患。在跨界小流域方面,宣城广德市卢村乡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签订生态补偿协议,等等。
马鞍山市与南京市地缘相近,两市就交界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工作进行深入合作,建立长江、石臼湖、驷马河等多条跨市界河湖水体联防共治机制。马鞍山博望、当涂、南京溧水、高淳三区一县签订《长江禁捕共建共管协议书》《关于建立石臼湖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跨区域检察联盟的意见》,河长制合作框架协议,实行共建共管,定期联合巡查,着力保障跨界河湖水环境质量。
跨界合作,共保共赢。近年来,安徽持续开展“绿美江淮”行动,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与浙江省签订《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长三角生态屏障建设方案(2022-2025年)》,与江苏省签订《苏皖交界地区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备忘录》、联合制定《苏皖交界地区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方案》,与苏浙两省共同建立“苏皖2+12”、“浙皖2+5”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安徽省PM2.5从2019年的45.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4.8微克/立方米,降幅24%;优良天数比率从2019年的71.8%上升到2023年的82.9%,升幅11.1个百分点,改善幅度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今年一季度,安徽省全省194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实测193个)水质优良比例为90.7%,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
“我们要继续认真履行筑牢长三角生态屏障职责,不断夯实长三角绿色发展基础,坚持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哨兵说。(记者 汪应智 潘祯祥 谢王健 杨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Copyright © 2012-2023 ABG欧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